博奕網站比較
陳澄波
陳澄波(臺灣話:Tân Têng-pho,1895年2月2日—1947年3月25日),台灣嘉義人,日治時期及戰後時期油畫家,決瀾社和藝苑繪畫研究所成員。1926年以一幅《嘉義の町はづれ》(現稱 ...2025年為臺灣著名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,國立臺灣博物館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共同策展,展出陳澄波畫作8件原件畫作,與臺博館的自然史典藏進行對話,從早期知識 ...陳澄波是台灣身價最高的畫家,其油畫「淡水夕照」2007在香港佳士得拍出2.2億元的天價,迄今仍是台灣畫家油畫拍賣最高紀錄。白色恐怖時代陳澄波的名字是禁忌, ...台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昨日成立,而昨日也是台灣已故畫家陳澄波的忌日,陳澄波的長孫陳立栢選在這一天,將家族珍藏的2000多件作品,近乎全數捐贈給台南國家 ...陳澄波生於1895年的臺灣嘉義。1924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,並在三年級時(1926年),以油畫作品〈嘉義街外(一)〉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,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。「陳澄波」的名字,近來常被提到,他的畫作於死後在蘇富比拍賣會創下華人油畫最高價紀錄。由於陳澄波是嘉義市人,「九合一選舉」新任嘉義市長涂醒哲就曾提出 ...選在今(25)日台灣美術節,也是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忌日,台南國家美術館(簡稱南國美)籌備處揭牌典禮,陳澄波家屬代表全員到齊簽署捐贈畫作意向,別具意義。陳澄波憑藉著對藝術的熱愛、對生命的熱情與對社會的熱血,度過了成長過程中大大小小的困境和難關。1945年,日本宣布投降,隨著國民政府來臺,臺灣再一次經歷了政權移轉。曾於 ...【臺灣美術中的三軸線】 陳澄波百三特展為我們抓出三條探索臺灣的軸線,也是 解讀陳澄波畫作的指引。事實上,北回歸線、黑潮與季 風作用於臺灣所產生的自然現象,同樣可見於同 ...臺灣前輩藝術家陳澄波透過畫筆記錄臺灣,為這塊土地留下了一幅幅動人的風景,他的畫作不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,更是一種對自然的讚美與思索,透過陳澄波作品, ...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,沒有經過審判,不明不白地死於國民黨政府殘暴軍隊的血腥暴行,遊街示眾、公開槍決。
兩個星期之後,3月24日,陳澄波被轉而拘禁在嘉義市警察局,那一天他寫下遺書表明為了12萬市民犧牲,無怨也無悔,遺書裡也寫到他對藝術的鍾愛,致死也不渝。隔日,3月25日,正是中華民國的「美術節」,陳澄波在這一天以「叛亂暴動」罪名,遊街示眾。他跪在車上,雙手反綁,背上插著死囚牌,押著遊街。沒有經過任何審判,陳澄波在嘉義市火車站前遭到「公開槍決」。
台灣「光復」,國軍來了,民眾揮舞著國旗,列隊在嘉義火車站前的大馬路上熱烈歡迎。陳澄波對國民政府也充滿期待。1946年,他當選嘉義市第一屆參議會議員,陳澄波也正式加入「國民黨」。
1945年8月,日本無條件投降,台灣「光復」。各地為熱烈歡迎國民政府,紛紛成立籌備會。因緣際會,陳澄波因為個性熱心,去過上海教書,會說漢語,被推舉為嘉義地區籌備會的副主任委員。
絕大多數讀國立編譯館教科書長大的學生,只知道「黃河」、「長江」經過我國那些省會,歷史教科書刻意隱去二二八事件,台灣人不知台灣史!汗顏,莫此為甚!
今年是台灣近代重量級畫家陳澄波(1895~1947)120歲誕辰,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舉辦了東亞五個城市的巡迴大展,最後一站回到台北故宮,也是故宮九十周年院慶的壓軸大展。
「陳澄波」的名字,近來常被提到,他的畫作於死後在蘇富比拍賣會創下華人油畫最高價紀錄。由於陳澄波是嘉義市人,「九合一選舉」新任嘉義市長涂醒哲就曾提出「陳澄波大道」的構想,期許嘉義市能找回文化與歷史傳統中的自尊與自信,就像陳澄波筆下鮮彩亮麗的嘉義市,充滿生命的活力與張力。歲末年終,陳澄波特展在故宮壓軸展出,陳澄波的生平引發關注。
從陳澄波的出生談起。1895年,陳澄波先生出生於嘉義市。家境清寒的他,13歲才進入公學校讀書。在日治時期的台灣,畫家的社會地位很高,畫作入選日本帝展會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。繪畫,也成為台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之一,而陳澄波的理想就是成為一名畫家。
陳澄波後來進入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就讀(即現今國立台北教育大學),求學期間,受日本畫家指導與影響。然而畢業後為了生活還是返回嘉義任教。1924年,陳澄波已近30歲,為了繪畫的夢想遠赴日本習畫。三年之後,陳澄波的畫作《嘉義街外》入選日本帝展,成為台灣有史以來以油畫入選的第一人,之後又多次入選。學成之後,陳澄波到上海工作。1932年,「一二八事變」戰亂,他又回到台灣。
回到台灣之後,陳澄波和多位畫家創立美術協會,致力於將台灣各地名勝畫入畫布中。陳澄波的畫作,除了故鄉嘉義街景、圓環、公園、廟宇之外,還有很多台灣本土風景,如八卦山、阿里山、淡水和龍山寺等。
然而,1947年「二二八事件」爆發,消息迅速蔓延全台,風暴很快席捲嘉義。時任嘉義市長的孫志俊要求駐守嘉義的軍方率軍隊進入嘉義鎮壓,造成市民死傷慘重,而陳澄波代表民眾擔任「和平談判代表」前往嘉義水上機場和軍方談判。豈料這根本不是「和談」,陳澄波一行和平談判代表一到機場門口,就被趕下車,雙手被鐵絲纏繞反綁在背後,被衣服蒙住臉,遭到拘禁刑求。這段期間留下了多幅以故鄉嘉義為題材的作品,隔年也以描繪嘉義中央噴水池前的《夏日街景》(原名《街頭の夏氣分》)再度入選帝展。這件畫作跳脫了具深度感的透視構圖,改以三棵大樹構築出畫面的層次性;畫幅中央的電線杆將畫面一分為二,卻不覺得呆板,反而顯示出畫家對此景象的獨特視角。
雖然為人師表有固定的收入來源,忙碌的課務卻也無法滿足心底的創作欲望。1924年,年近三十的陳澄波決心赴日學畫,進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。和他同行的廖繼春僅22歲,同年齡的黃土水也早自東京美校畢業,是在日本頗有成就的大學長。為了彌補能力的不足,他除了白天上課,課後還至本鄉繪畫研究所進修,假日亦不懈怠,仍然背起畫具至各處寫生。
油彩的堆疊積累出創作的渴望,筆觸的濃韻流淌著畫家的熱情……臺灣畫家陳澄波將一生奉獻給美術,留下了許多精采絕倫的作品,更不忘付出己力耕耘臺灣的藝術發展,致力於開拓良好的創作環境。
1895年2月2日,陳澄波出生於嘉義,同年4月,臺灣割讓給日本。出世之時所面臨的社會劇變,也呼應著他多舛的童年生活。尚在襁褓之時,母親便去世,兒時的他先後經乳母、祖母與二叔撫養。正因家庭狀況的不穩定,陳澄波直到13歲才得以進入嘉義公學校就讀;生性活潑好動的他,仍不忘維持良好課業表現,在19歲那年考取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公學師範部乙科,實屬不易。離開家鄉至臺北求學的陳澄波因而遇到石川欽一郎,開啟了他的繪畫之路。
石川欽一郎為陸軍翻譯官,因曾留學歐洲學習美術而在來臺期間受聘任為圖畫課老師。石川善畫水彩,提倡以寫生的方式紀錄屬於臺灣的風景;此外,他還多次透過報章發表自身對藝術的見解,可說是一名創作、著述兼擅的藝術家,影響臺灣畫壇深遠。
陳澄波有幸受教於石川老師,啟蒙了他的繪畫天分,從就讀國語學校時期的作品中便可知,藝術的種子此時早已在他的生命中悄悄地發芽。1917年,公學師範部畢業後的陳澄波返回嘉義教書,並曾帶著學生至戶外寫生,可見他沒有忘記老師的教導,更進一步應用到自身的教學上。隔年,陳澄波和故鄉望族的千金張捷結為連理,妻子的支持與能幹,也成為了他勇闖畫壇的重要支柱。
辛勤的練習終有成果,1926年,陳澄波入選第七回帝國美術展覽會,成為臺灣第一位獲此殊榮的畫家,對他來說絕對是極大的肯定與鼓勵。
入選第七回帝展的作品《嘉義街外(一)》(嘉義の町はづれ)今日雖已不復存在,但從黑白影像可以看見畫家善用透視法描繪出住家附近的街道景致。經過規劃的筆直道路前方是需以木板橫渡的水溝,遠方屋脊翹起的寺廟則與直挺挺的電線杆形成對比,此幅作品不但帶有藝術家對嘉義的濃厚情感,亦是傳統和現代交融形塑出的臺灣特有風景圖像。
這一年的陳澄波已自圖畫師範科畢業,並繼續攻讀研究科;除了帝展獲選的紀錄外,作品亦曾在日本各大展覽會中展出。陳澄波在聲名大噪的同時也不忘自己的家鄉臺灣,先是於臺北、嘉義舉辦個展,又聯手南臺灣在東京美校留學的朋友們合組「赤陽洋畫會」,作為推廣美術的地方團體。
《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》,http://chenchengpo.dcam.wzu.edu.tw/~chenchengpo/index.php。
李淑珠,2012,《表現出時代的「Something」——陳澄波繪畫考》,臺北:典藏藝術家庭、陳澄波文化基金會。1945年,二戰結束,因為陳澄波曾於中國上海任教3年多,能夠說國語,因此被推任為嘉義市各界籌組的 歡迎國民政府籌備委員會 的副主任。
同年3月從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後,陳澄波選擇升上該校研究科 [ 2 ] ,期間曾於臺灣、日本、中國各地參加各種展覽。
1926年(昭和元年),他以畫作〈嘉義街外(一)〉首次入選日本第七屆「帝國美術展覽會」,成為臺灣以油畫入選該展覽的第一人,之後也多次入選。他一生最崇拜的藝術家,正是 梵谷 ,家中兩本關於梵谷的傳記和書信集,被他用紅筆畫了又畫。
陳澄波 ( 臺灣話 : Tân Têng-pho ,1895年2月2日—1947年3月25日),台灣嘉義人, 日治時期 及 戰後時期 油畫家, 決瀾社 和藝苑繪畫研究所成員。1926年以一幅《 嘉義の町はづれ 》(現稱為《嘉義街外》)的作品,入選第七回 日本 「 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」(簡稱「帝展」), 這是 臺灣人 首次以西畫跨進日本官展的門檻;其後又數度入選「帝展」和其他各項展覽。1947年, 二二八事件 期間作為談判代表,最終遭 國民政府 軍隊 槍決 於 嘉義車站 前,享年52歲 [ 1 ] 。
1895年(明治28年)生於 嘉義 ,父親陳守愚為清朝 舉人 ,曾受聘在外為 私塾 先生。家境清寒。母親早亡,陳澄波從小由祖母帶大,童年在私塾受漢文教育,13歲入 公學校 ,再進入 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 就讀 [ 註 1 ] ,受教於 石川欽一郎 。
從陳澄波留下的日記中,可以看到他自幼就有繪畫的興趣。當時臺灣的畫家圈普遍以作品入選日本 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為榮,因為當時入選 帝國美術院展覽會 總是報紙上的頭條新聞,畫家能得到有史以來最高的聲望與地位,也是臺灣人揚眉吐氣的最佳方式,於是陳澄波發想自己能成為一名大畫家。進入 國語學校 的第一年,陳澄波在著名 水彩 畫家 石川欽一郎 的教學指導之下,學習到基本的寫生訓練與水彩技法。
1917年,從國語學校畢業,任教於嘉義廳嘉義第一公學校 [ 註 2 ] 擔任 訓導 一職。1920年到 水堀頭 公學校 [ 註 3 ] 擔任 教諭 。
1924年(大正13年),以將近三十歲的高齡考入當時畫家的聖殿—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就讀 [ 2 ] ,是早期留學日本的臺灣學生之一。
1929年(昭和4年)3月,完成研究科學業 [ 2 ] 。另一方面,在學期間陳氏同時也在 本鄉研究所 從事研究 [ 2 ] 。
在東京美術學校就學期間,和中國畫家 王濟遠 相識,在研究所畢業後,經王的介紹受聘至中華民國 上海新華藝專 與 上海昌明藝專 任教,也曾擔任上海市舉辦的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的西畫審查員,參加各種展覽。1931年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,他以一幅畫作「清流」獲選當代十二位代表畫家之一,參加美國 芝加哥世界博覽會 。
1931年,陳澄波二次參加革新派「 決瀾社 」會務會議並成為會,與上海許多知名畫家如 方幹民 、 張大千 、 潘玉良 、 潘天壽 等均有書信往來或交換作品。
1932年(昭和7年),上海發生 一二八事件 ,各地發生反日浪潮,日本人在中國的處境艱難,而臺灣人則同樣被視為日籍人士,處處受到排擠,陳澄波擔心家人安危,於是先讓家人返台避難。
1933年(昭和8年),返臺與 楊三郎 、 李石樵 、 顏水龍 、 李梅樹 、 廖繼春 、 立石鐵臣 、 陳清汾 等8位畫家合組「臺陽美術協會」,並致力於將臺灣各地名勝畫入畫布中。大型重機上國道爭議多時,日系四大車廠共同聲明,呼籲政府落實三讀法案,盡速開放紅牌重機上國道。交通部高公局表示,因地方政府...
114年1-2月期統一發票獎昨(25)日開獎,本期千萬特別獎獎號為「95980685」。國立中央大學校內「松苑餐廳」的全家超商開出1000萬元大獎,幸運得主僅花47元購買Let's Café大杯冰拿鐵就中獎,引發校內師生熱議。
受到西南風沉降影響,中央氣象署針對台東地區發布焚風高溫,其中,有「焚風故鄉」稱號的大武鄉,今天上午11點39分測得36度...
健保成立滿卅年,現有制度造成護理師、急重症醫師出走,賴清德總統昨天表示,健保長期給付分配不均,今年大學申請入學,罕見出現...
陳澄波是台灣身價最高的畫家,其油畫「淡水夕照」2007在香港佳士得拍出2.2億元的天價,迄今仍是台灣畫家油畫拍賣最高紀錄。白色恐怖時代陳澄波的名字是禁忌,張捷為避免丈夫的藝術成為政治的犧牲品,將畫作一幅幅拆下藏於家中閣樓,再公開燒燬畫框。她擔心畫作會發霉,每隔一段時間便會爬上閣樓,把上千件作品一一攤開用報紙覆蓋再重新藏起來。直到1979年,台北春之藝廊舉辦陳澄波首次遺作展,這些畫才得以重見天日。
包括陳澄波、郭柏川、郭雪湖、蒲添生、張萬傳、楊英風等前輩藝術家的家屬,已陸續向南國美表達捐贈作品意願。昨在南國美籌備處揭牌儀式後,由家屬代表共同簽署捐贈典藏意向書。意向書是放在雲端以平板簽署,陳立栢簽署時笑得開懷,形容自己的心情「像嫁女兒」,而且相信是「嫁到好人家」,因此感到「完成心願鬆了一口氣」。他表示,家族共同決議,陳澄波子孫每個人留1到2件做為紀念之外,其餘統統捐出。
昨天是前輩 畫家 陳澄波 的忌日,公視也播出刻劃遺孀張捷為陳澄波藏30年的舞台劇「藏畫」。陳澄波長孫陳立栢卻選在這一天,將阿嬤為阿公珍藏的2千多件作品,包括素描和畫作、手稿,以近乎全數捐出的「裸捐」,和台南國家 美術館 (南國美)籌備處簽下捐贈典藏意向書。他表示,希望擁有這麼多前輩畫家作品的南國美,可以讓台灣人未來向外國人介紹台灣時,除了介紹夜市和台積電,還可以介紹「台灣有個近現代美術館」。
由農業部林業試驗所、成大共組「找樹的人」團隊,在二○二三年一月於台灣中部大安溪源頭溪谷附近,發現樹高八十四點一公尺的台灣...
每年農曆三月瘋媽祖,2025年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進香確定於國曆4月4日(農曆3月7日)晚間10點45分起駕,並預計於國曆4月13日(農曆3月16日)回鑾,全程9天8夜,遶境路線將經過台中、彰化、雲林與嘉義,全程總距離達340公里。聯合新聞網整理出進香路線、時間日期、駐駕地點、參加注意事項、交通管制等,帶你輕鬆朝聖。今天南國美籌備處揭牌典禮時,播放介紹台灣前輩畫家作品片尾畫面,總統賴清德在廖繼春ㄑ阿里山雲海〉作品,以「藝術興國」為題,與世界分享台灣藝術的美好,做下最佳註解。
陳立栢也透露,父親曾經問過阿公哪個作品可以捐贈的問題,阿公答說任何1件作品就像是10個指頭,哪個捐出去都會痛,希望若有捐作品,能以嫁女兒的珍惜心情,持續至他們第3代謹守諾言全部完成。
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受訪表示,作品全部捐給國家美術館,對他們家屬而言,遵守諾言、功成身退。(記者洪瑞琴攝)
〔記者洪瑞琴/台南報導〕選在今(25)日台灣美術節,也是台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忌日,台南國家美術館(簡稱南國美)籌備處揭牌典禮,陳澄波家屬代表全員到齊簽署捐贈畫作意向,別具意義。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受訪表示,要照顧這些作品不容易,對他們家屬而言,遵守諾言、功成身退,盼望台灣除了有夜市、台積電之外,也能自信向世界說,台灣還擁有一座近現代美術館。
陳立栢說,這是他回台第13年,家裡第25次的捐贈。以前大都是10幅、20幅捐贈,這次是把剩下的全部捐出來,包括素描、水彩、水墨大約2千多件,數量這麼大,令人懷念起阿嬤(張捷)有辦法藏這麼多,藏得這麼好。對他們兄弟姊妹來說,照顧這些作品實在不容易,收藏、保險、修復,承擔壓力頗大,必須賺到很多錢來維護。
今天台南國家美術館籌備處揭牌,首檔「福爾摩沙時代」大展,陳澄波重要文物《嘉義遊園地》與《清流》。(南美館提供)
捐出來的畫作,是指長子交給長孫的部分,至於父執輩如叔叔、伯伯、姑姑等手上作品不包括在內。至於之前外界從報上看到陳澄波作品拍賣幾千萬、幾億元,都與他們無關。
陳立栢說,台灣有台積電,卻沒有近現代美術館,全世界所有文化大小國,擁有近現代美術館是重要象徵,當大家出國在講梵谷、高更,我們有什麼可以講?除了賺錢以外,也要賺一點文化素養。希望從南國美開始,往後大家出國時,除了介紹台灣有夜市、台積電之外,還能自信說,我們還擁有1座近現代美術館。
今天南國美籌備處揭牌典禮時,影片介紹台灣前輩藝術家作品片尾,總統賴清德在廖繼春ㄑ阿里山雲海〉作品,以「藝術興國」做最佳註解。 (記者洪瑞琴翻攝)2025年適逢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先生誕辰130週年紀念,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將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共同策展,從早期知識份子/藝術家的視野下與本館作為博物學關懷的對話下,呈現臺灣差異、多樣性的人文與自然發展,匯集而成今日島嶼之貌,而所擁有的幸福滋味。
本特展將展出陳澄波畫作原件(共8件原件),搭配友達擬真藝屏製作微動畫,以及本館自然史典藏及新採集的標本。從陳澄波的作品如〈北回歸線地標〉、〈農家〉、〈東台灣臨海道路〉、〈濤聲〉、〈玉山積雪〉等油畫畫作破題,結合本館及新採集的魚類、植物等標本,討論與臺灣相遇而影響臺灣的自然現象,如洋流(黑潮)、季風(西南氣流、霧林帶)、氣候區(北回歸線、亞熱帶)等的獨特性,以及這些自然現象和所造成的物種高歧異性,交織而成 北半球生態系的縮影,進而孕育出豐富的文化多樣性,包含漁業發展及經濟交換等,闡述這塊土地上因這些現象的匯集而擁有的一切。1927年,再入同校師範科當研究生。1929年畢業後,即前往上海任教,除和藝壇人士密切交往外,在個人的創作上,也展開了極具實驗性質的多方嘗試,包括「中西融和」的畫法和「前衛思潮」的探索。
陳澄波生於1895年的臺灣嘉義。1924年3月考入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,並在三年級時(1926年),以油畫作品〈嘉義街外(一)〉入選帝國美術展覽會,成為臺籍畫家中的第一人。
1933年,陳澄波返回臺灣定居,次年,便結合全島畫友組成「臺陽美術協會」,成為迄今仍然活躍的全臺最大民間美術團體。而在創作上,也拋棄一切束縛,盡情地發揮自我的熱情,為故鄉留下大批動人的畫作。
1945年,二次大戰結束,國民政府接收臺灣,陳澄波積極宣導美術,並計畫籌建美術學校。1947年受228事件牽連而罹難,享年53歲。開幕典禮上(12月2日),文化部長李遠、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董事長陳立栢、嘉義市長黃敏惠、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、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陳登欽、日本防府市市長池田豊等各界貴賓均到場觀禮。